1

        2020年7月12日,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村民正在养蚕大棚里忙着喂养桑蚕。(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2

        2019年2月18日,城口县修齐镇东河村,游客从五彩桥上经过。(资料图片)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3

        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酉阳楠木乡红旗村,建卡贫困户黄朝亮在整洁的新家和外孙嬉戏。通讯员 杨春来 摄/视觉重庆

4

        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村民熊勇通过养殖芦花鸡脱贫致富。(资料图片)通讯员 张质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非凡的意志、坚定的决心、超常的举措,打响了中国减贫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攻坚战。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与全国人民一道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

        4月15日,重庆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全市共有615人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400个集体获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重庆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受表彰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向基层倾斜、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615名先进个人中,脱贫户及致富带头人,村“两委”成员,第一书记及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共计389名,占全部受表彰人员的60%以上。同时,表彰也兼顾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人员,统战系统、民主党派、群团和社会组织人员等,体现了我市构建大扶贫格局的成效。

        他们是——

        把丹心献田野的排头兵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在脱贫攻坚一线,无数帮扶干部持续战斗、默默奉献,他们把对脚下土地、身边人民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书写在大地上。

        2019年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讲到了他们:“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

        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我市共派出5800个驻乡驻村工作队、5.71万名工作队员、20余万名结对帮扶干部。他们面对面送政策,实打实送方法,心连心送关爱,扑下身子、干出样子,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汪云友,到村里扶贫已是第5个年头。2017年儿子刚中考完他就来到了村里,如今儿子都上大学了,他仍坚守在华溪村:“儿子去年就抱怨过,他的高考和脱贫攻坚哪个重要,我告诉他,在我们小家高考重要,但如果从大局出发,当然是脱贫攻坚更重要。”

        黔江有善于扶贫、敢于脱贫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役中,黔江区5000余名扶贫干部汇众智、集众力,用智慧和汗水弘扬黔江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金溪镇长春村第一书记田杰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当地工作期间,田杰的背包不离身,里头装着满是标注的扶贫论述和政策,装着涂涂改改的工作笔记,装着一个个“扶贫方案”,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背包书记”。

        被村民们取了外号的帮扶干部,不止田杰一人。来自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巫山县双龙镇笔架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左强也是其中之一。刚到村里不久,左强就发现道路硬化质量不合格,要求返工,却不想被对方恶语相向。面对威胁,左强毫不畏惧:“无论你们有多大能耐,我都不怕!理在我这一边,我为了村民的利益,问心无愧!”有理有节,三言两语,左强镇住了对方。于是,“左不怕”的绰号在村民们中传开了。

        火热的脱贫攻坚一线,锻造了一批把痴情融入大地的排头兵、急先锋。这些帮扶干部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书写出了一个个改天换地的动人故事。

        他们是——

        带领群众战贫的领路人

        心系群众万千事,和风细雨了无声,基层干部在直面群众的一线,是村民心里最亲的“当家人”。发动群众苦口婆心,发展产业风雨无阻,他们用兢兢业业诠释扶贫干部的角色与荣誉,用实际行动践行基层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酉阳县楠木乡红星党支部书记简阳阳是名“90后”,当村支书已有5年。“2016年回乡过年时,看着被荒废的土地,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面对记者,他说起了往事。

        “我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留在外面?”探寻山村脱贫和振兴的答案,成为了简阳阳回村的动力——5年来,他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和数百名村民,平整土地、引入水源……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村里打造出了“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莲藕基地,让当地老百姓走上了脱贫增收的“快车道”。

        武隆区地处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这里山高谷深,自然条件恶劣。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武隆邀请了一批优秀退役军人回到家乡,参与乡村建设,赵家乡香房村的“兵支书”黄朝林就是其中之一。

        回忆起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的情景,黄朝林至今记忆犹新:“村民不是想办法谋发展,而是拉关系想让我给自家找补贴、修房子,各有各的‘小九九’。”

        没有精神气,没有脱贫的志气,再怎么帮扶也扶不起。黄朝林从整顿村“两委”入手,要求干部进村入户,主动查村情、听民意。他协调争取资金30万元,硬化了10多公里的村道。黄朝林还申请贷款,甚至卖掉为孩子读书在城里购买的房子,为7户贫困村民垫付建房资金,让他们尽快搬出危房。

        真心换真意,心齐力量大。在黄朝林的带动下,香房村的干劲越来越足,修通了水泥路,盖起了小洋楼,家家户户有产业,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滋润。

        基层干部虽然普通,但绝不平凡;脱贫步履虽然艰辛,但辙印深深。在日拱一卒的实践里,心里有乡亲,才能看到真贫困;脚下有方寸,方能屹立于天地间。

        他们是——

        勇于追梦的实干家

        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在受表彰人员中,有这样一群远道而来的干部和企业家,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奋楫而进,将资源带进了山村里,将农产品带到了大市场,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51岁的李建成是从山东省临沂市来的扶贫干部,2017年挂任城口县副县长。他利用三个月时间,走遍了当地所有的乡镇、遍访了90个贫困村,城口经济社会现状、贫困户生活情况和帮扶思路,记满了两个笔记本。

        “我是鲁渝两地的联络员。”他诙谐而形象地形容自己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他身体力行:临沂市兰山区帮助城口修齐镇建设花菇扶贫车间,创新“集体经济+民营经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花菇扶贫产业全覆盖;在城口建设“沂蒙特产馆”,在临沂建设“城口秦巴韵生活馆”,2019年实现“消费扶贫”3500多万元,带动351户857名贫困人口增收。

        “挂职必须尽职,扶贫得真扶贫。”2018年,山东省滕州市干部张鹏来到丰都县发改委挂职。他在走访中发现,丰都县董家镇、湛普镇、树人镇和十直镇花椒产业发达,而滕州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是购全国、销全球的花椒集散地。于是,张鹏联系滕州企业来丰都考察采购,形成了“基地+市场”的花椒销售模式,目前已采购花椒近1000吨,价值近4000万元。

        在永川区何埂镇,提起个子小小的陈邦琼,当地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陈邦琼是重庆市菌雅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年幼时她父母离异,跟随奶奶一起捡废品、吃百家饭长大。成年后,她为照顾失明的奶奶,从丈夫的家乡福建回到永川老家,不但自己种蘑菇致富,还带动陈食、临江、何埂等镇街的数百名农户转产种蘑菇致富。“蘑菇虽小,但也能顶起一把‘伞’。”陈邦琼笑着说,自己的名字里有“帮琼”的谐音,也许帮一把就帮了一个家。

        告别都市繁华,割舍对家庭的牵挂,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整日穿梭在田野山间,奋斗在扶贫一线——脱贫攻坚,形成一场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凝聚起各方参与的强大合力。

        他们是——

        改写自身命运的奋斗者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重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不等不靠、勤劳肯干的贫困户,他们在党的政策扶持下,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努力走向致富路。

        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村民熊勇就是其中代表。

        熊勇的命运多舛,年届40岁的他,自幼家境贫困,在他22岁时,父亲因哮喘病去世,留下一笔数额不小的外债。为了还债,熊勇一边打工,一边梦想着创业。

        2012年,熊勇患上尿毒症,每个月七八千元的透析费用很快让这个家陷入了困境。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享受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大病医保报销比例不断提高,身体状况也有了好转。

        2019年4月,扶贫干部为熊勇“开路”,带他去万州实地考察和学习,帮助引进1000多只芦花鸡。年底鸡顺利出栏,熊勇收入了“第一桶金”2万余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尝到了甜头后,熊勇信心大增,和弟弟熊刚搭建了3个标准化鸡棚,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一万只。一万只鸡每天需要2000斤玉米,兄弟俩用肩扛要跑20多趟,还要打成粉,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累,但内心充满喜悦,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创业路上,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活出生命的精彩。”熊勇的眼神坚毅。

        俗话说:“人穷最怕志短”。许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物质缺乏是一个方面,但更多的是没有志气。近年来,为改变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我市不断加大“志智双扶”工作力度,引导群众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受表彰村民中,拄着双拐的谷海军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谷海军来自垫江,初二时被检查出患有神经性肌肉萎缩症,为给他治病,家里花光了积蓄。

        “那段时间,整个人很失落,就像遭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成天都蔫起的。”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开导下,他才渐渐走出阴影。

        通过专业培训,勤学善思的谷海军掌握了焊工技术和计算机操作,学会了一些家禽养殖技术,逐渐摆脱了贫困。他还被县委党校、县电大破格录取,实现了学习养殖专业知识的愿望。

        借钱养山羊脱贫的刘德明、自学技术建白酒作坊的周锡英、失去双手也能干起甜蜜事业的蔡芝兵……这份长长的名单里,每个人的名字都闪耀着光芒,每个人的经历都足以诠释“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和干劲——事实证明: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责任编辑: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