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实力。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聚集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上下更大功夫,持续优化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让重庆成为各类人才向往之地。
近年来,重庆筑巢引凤,集聚高层次人才超过1500名,其中:院士团队14个、国家级人才69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重庆一以贯之的态度。一方面,全力为科技工作者“松绑加油”,提出“实施重庆科技人才启明星专项、支持科技工作者申报表彰奖励”“全面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等等;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共20条,尽力为科技工作者解除后顾之忧。比如,为高层次人才筹集公寓1万套,为青年人才筹集保障性住房、公租房6万套。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关键是要让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名”,就是给予更多荣誉鼓励,让科技工作者得到社会尊重;“利”就是要给予更多物质回报,让科技工作者享受更多收益。重视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和分量,广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才是通向创新之城的正道。
要在聚集人才上下更大功夫。人才兴科技旺,聚才不分“内外”。既要突出“高精缺”导向,实施更加开放的多层次、个性化的引才政策,吸引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让远者来;也要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实施好“重庆英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构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梯队培养格局,让近者悦。尤其要发挥项目聚才作用,用事业留人,让各类人才各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要在激励才人上下更大功夫。创新的核心动力来自激励。激活人才“一池春水”,要有“大手笔”。一方面,要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探索项目申报、表彰奖励、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打破条条框框,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管理制度,给予创新领军人物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要在服务人才上下更大功夫。各级党委、政府要当好创新人才的“后勤部长”,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他们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让创新人才能够凝神创新、聚力发展。尤其要精准聚焦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所盼所急,用心用情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比如,做优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等服务,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造,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功立业。
人才就像一粒种子,在充分的阳光雨露之下,才会生根发芽。在重庆,鼓励创新的风尚盛行,创新思想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褒奖,人人向而往之。“十四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期待,更多人才在重庆释放创新能量,干成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熊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