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凉山州坚持“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的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聚焦短板弱项,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立林下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强化林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机制等方面,大力实施推广“林禽”“林畜”“林药”“林旅”和“林下采集”等长短结合的立体经营模式,构建起产业实体、科技支撑、人才培育、资本投入“四位一体”林下经济产业体系,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产业融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林下立体经济产业示范带(园区),有力夯实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基础。
四川省凉山州地处长江上游,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核心区。全州林业用地面积618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93%,现有草原面积120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为86.08%,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规划引领做优产业。由各级政府牵头,科学制订长远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一批林下经济发展扶持政策,以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采取资源入股等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多循环、高附加林下经济产业;积极推进林下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林产品加工产业链,引进一批林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成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林下经济产业格局基本成型。
创建提升做强示范。采取政企合作、资本引入、强强联合等模式,探索切实可行的经营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扶持培育示范主体,重点打造核桃、花椒、油橄榄、花卉等一批本土特色现代产业示范基地,做好扶大、扶强、扶精、扶实的政策导向,以点连线、以线扩面,做优示范存量、做大示范总量,实现集约化经营,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2020年,全州共申报创建省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3个、省级培育园区3个;成功创建州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3个,依托产业园区示范带动,新增林下种养殖面积5万余亩,实现产值3.48亿元。
打造样本做细品牌。依托“大凉山”“四川扶贫产品”等特色农林产品品牌效益,加大“凉山+”特色农林产品和旅游商品培育力度,驱动开发“澳利欧油橄榄”“西昌花卉”“大凉山核桃”“大凉山乌金猪”“凉山阳光森林康养”等系列特色产品或采摘旅游品牌,通过“互联网+”“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以购代捐”“西博会”等活动和平台,建立特色产品线上线下长效销售体系,实现助农增收。目前,凉山州已有20余个林下经济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1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89个乡镇电商服务站、577个村级服务站,建成特色(旅游)商品购物体验店150家以上,全州林下产业畜禽肉制品、中药材、花卉等200余种农林特产品通过电商渠道实现包装上线互联网销售。
做大林下旅游开发。坚持“全域旅游、全景凉山”开发理念,立足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开发550个集观光旅游、采摘结合、人文历史、产业特色、户外食宿等特色的林下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与乡村旅游,扶持业主及农户发展林家乐、休闲山庄、生态农庄等特色业态的乡村旅游点,拉动林下经济增长。同时,全力支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加快提升西昌安哈森林康养基地、邛海康旅小镇、德昌石房子度假山庄等一批森林康养城市或小镇风貌,着力打造西昌湿地森林康养、会东华山松旅游节、盐源“核桃开杆节”、宁南“核桃开杆节”等旅游节,开发一批别致的林下特色客栈、农业示范观光、乡土美食品鉴、农业节庆体验、户外山地运动、民族风情体验等美丽乡村示范项目。2020年,申报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实施打造吸纳农户1.16万名群众直接参与林下经济旅游开发,实现林下经济发展和旅游创收2.23亿元。
示范引领技术服务。以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基地(点)建设为依托,加强与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积极开发林下资源,培育乡土特色品牌。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懂管护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整合现有技术力量,组成培训组、服务队,深入林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服务,满足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2020年累计开展培训20多场次,培育林下经济产业专业本土人才12680余人次,林下经济实用技术推广和标准化流程推广等到进一步传递提升。
截至2020年底,全州利用林地发展林果、林药、林菌产业基地175.9万亩,实现经济产值13.7亿元;实施以林禽、林畜、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686.3万亩,出栏家禽483万只,出栏牲畜246万头(只),采收蜂蜜5600公斤,实现经济产值22.19亿元。实施以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为主的林下采集1475.6万亩,采集加工各类非木质资源产品9136.2吨,实现经济产值6.49亿元。利用林地开发森林景观19.47万亩,打造森林康养基地8个、森林康养人家32家、林家乐503家、其他森林景观1处,接待游客225.82万人次,创收1.63亿元。(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