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如何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绘就乡村的壮美画卷?
6月12日,第七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暨2021重庆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重要活动——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该论坛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新示范”为主题,邀请到全国多位知名专家、行业精英分享了前沿观察和实践经验。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主任林璧属:
乡村振兴要“把城里人请进来”
“乡村振兴要转变思路,要让传统的‘把产品卖出去’变为‘把城里人请进来’。”论坛上,林璧属以“乡村振兴路径与乡村旅游创新”为主题,作了主旨演讲。
在林璧属看来,推动乡村振兴,要充分释放形象驱动、生活驱动、六产驱动、人群驱动、特殊资源驱动5大驱动力,进行风貌型乡村群的形象提升、普通乡村的色彩设计提升、再现传统风情体验、发挥康养功能体验、发扬乡土美食体验、发展旅游产业、举办创意节庆活动、发展艺术产业、发展科创产业、发展户外产业等方式打造。
释放形象驱动力,要有独一无二的“美”、可拍摄的“纯粹”、有异地感的吸引力。
释放六产驱动力,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农作物种植(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销售(第三产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
释放人群驱动力,要充分吸引艺术人群、科创人群、户外运动人群等“下乡”。
释放特殊资源驱动力,即利用乡村的名人、名产、生态等特殊资源,做好品牌、做好服务等,为美好生活提供一切可能性,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秦远好:
乡村旅游要建立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保护传承、挖掘利用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丰富乡村旅游人文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精品化、品牌化发展。”秦远好以“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路径与模式选择”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他称,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业态。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要实现转型,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农为本、丰富内涵、共建共享五大原则。
具体而言,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以农民为受益主体,以农业农村为基本依托,让农民全过程参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经营主体投入乡村旅游发展;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教育、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产业链、优化生态链、融合文化链、提升管理链、完善生活链,让乡村旅游与种植、养殖、加工等深度融合,扩展服务范围;进一步健全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完善农村社会生态管理体系,建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
他还表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还需建立“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信息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进而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
中国乡村振兴袁家村课题组组长宰建伟:
乡村生活综合体助推乡村振兴
“基于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打造乡村生活综合体,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路径。”在论坛的案例分享环节,宰建伟以陕西袁家村的探索和实践为例,分享了观点。
宰建伟介绍,“袁家村模式”的主要经验有,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构建乡村生活综合体,逐步形成稳定、均衡、规模化客群和消费市场;以股份合作社为切入点,通过二次分配惠及更多群众,实现利益平衡和村民共享;打造农民创业平台,把村民培养成为经营和创业主体,让村民当老板和股东,家家有生意,人人能挣钱;以市场导向,逆向发展,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等。
他认为,“袁家村模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模式,而是成功打造了乡村生活综合体。所谓乡村生活综合体,是指基于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打造与城市有巨大反差的以体验民俗和感受乡愁为主题的乡村生活综合体,提供满足市民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业态和场景。乡村生活综合体不同于城市商业综合体,它以农民为主体,以村庄为载体,以真实的乡村生活为基础,把去城市化、去景区化、去商业化的乡村生活方式作为吸引核,涵盖乡村生活、乡村产业、乡村度假等。
宰建伟称,打造乡村生活综合体,要以人为本、以村民为主体,能否成功导入村民,让村民成为经营主体,让生活和生意一体化,并平衡村民经营收益是成败的关键;所需要的资源不依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投资造园,更多的来源于乡村和村民,越具有个性化就越有价值;注重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
此外,乡村生活综合体既可以独立构建,也可以融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其他农文旅康养地产项目。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潘家恩:
乡村振兴重要一环是念好“人才经”
潘家恩以“弱鸟如何先飞——福建屏南乡村文创经验与启示”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他称,推动乡村振兴,要在整体性视野下让微观案例与宏观脉络相结合、让历史与当代贯通,以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为整体研究对象,思考其脉络、目标、内涵、特点、张力等。
过去,人们对乡村振兴的更多理解是基础设施,是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很少去关注人的问题,而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福建屏南县的成功模式,就是念好了“人才经”,依托传统村落资源优势,探索推行“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模式,打造人才“蓄水池”,通过引领、活化,一个个“空心村”呈现“人来、村活、业兴”之势。
在引才聚智上,该县建立了“一人一议、一人一策”引才机制,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专家团队驻村实施文创项目。
在人才引领上,该县通过“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油画教学活动、设立文创人才基地“安泰艺术城”等,推动农民、贫困户、残疾人就地转型从事文创产业。同时,以传统古村的“磁场效应”,吸引高素质志愿服务团队进村,参与策划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供给向多元化、高品质升级。
在才尽其能上,该县积极吸收人才创意理念,建设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先锋厦地水田书店等特色文旅地标,并举办短视频直播培训班等,带动村民将自媒体社交、销售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共同营销推介乡村优质环境、特色产品、独特民俗等,拉动“朋友圈经济”“网红直播经济”发展,打响屏南魅力乡村品牌。
秀山隘口镇党委书记刘红明:
建基地重科技创品牌推动乡村振兴
论坛上,刘红明以隘口镇的脱贫攻坚为例,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称,作为曾经的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隘口镇山高路远,发展滞后。2017年8月以来,隘口镇从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美丽乡村四个方面着手,以建成全市“产业扶贫示范镇、电商扶贫示范镇、金融扶贫示范镇、美丽乡村示范镇”为抓手,通过建基地、重科技、创品牌推动乡村振兴。
在建基地方面,该镇因地制宜建立了一系列农产品基地,实现一村一品,如建成以山银花、黄精为主的中药材基地15980亩,茶叶基地7551亩,核桃基地11544亩,发展油茶、秧青米、太空莲等特色产业4273亩。
在重科技方面,该镇借助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的力量,不断提升黄精的产量和品质,研发黄精酒、黄精面、黄精茶等多种衍生产品,极大地提高了黄精的附加值。
在创品牌方面,该镇建立山水隘口电子商务公司,注册“山水隘口”商标,完成农产品SC认证14个,培育本土电商品牌30个。2018年以来,隘口镇的电商销售额高达6500余万元。
截至2020年底,隘口镇实现高质量脱贫,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10218元提升至2020年的17569元。
刘红明表示,接下来,隘口镇将围绕“大美乡村·山水隘口”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好乡村环境整治,引导带动民宿业有序健康发展,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同时,努力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加快把隘口建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的样板。
本报记者 韩毅 黄琪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