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旨在共同保护全球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世界自然遗产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关乎地球生态安全。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有效保护了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华民族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守护了大自然留给中国的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宝贵自然遗产资源。中国55项世界遗产中,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同类遗产总数的7%,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向世界呈现了“中国精彩”,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自然遗产一道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为人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经过30多年不懈努力,中国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建立了由国家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遗产地管理机构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以及行之有效的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管理模式。
——坚持规划引领,严格依法保护。各世界自然遗产地均制定了保护管理规划,并按此开展保护、科研、利用和管理工作。制定了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密切相关的全国性法律法规10余部,地方性法规或规章20余部。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开展定期监测和保护管理执法检查,各遗产地依法加强保护管理。
——坚持政策引导,突出因地制宜。通过特许经营、生态补偿、生活补助以及适度旅游,带动了社区民生改善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绿色发展转型。2018年,各遗产地旅游直接收入达143.75亿元。结合国情省情,中国丹霞与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遗产通过设立保护管理协调委员会实现跨区域协同保护管理;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建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为全球这类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中国方案。
——坚持科教宣传,推动公众参与。设立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社会各界对世界自然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逐步提升,公众参与、支持和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热情日益高涨。据统计,世界自然遗产地累计接受社会捐款2400余万元,16处遗产地成立了固定的志愿者队伍。各自然遗产地共建立各类教育基地46个,其中国家级23个,通过开展遗产宣传、科普教育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自然文化的探索热情,也促进了全社会对祖国壮丽河山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热爱,增进了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坚持交流合作,提升履约能力。积极学习借鉴国外遗产管理先进经验,加强人才交流,开展务实合作,12处自然遗产地与国外遗产地、国家公园等结成友好单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形成了《峨眉山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宣言》《丹霞地貌全球研究宣言》《澄江宣言》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宣言。
中国自然遗产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社会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18年中国国家机构改革,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划归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一监督管理。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努力提升中国的遗产保护发展水平,让人类共同的财富世代相传、永续利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遗产资源保护。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完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框架,全面保护自然遗产地的重要自然资源。继续通过实施自然保护地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治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大对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支持力度。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自然遗产地盲目利用和过度开发行为,防止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破坏,切实维护遗产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二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大多分布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我们将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着力构建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世界自然遗产系统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突出世界自然遗产的国际性和公益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加大对遗产地及所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自然遗产地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遗产地资源的依赖。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民、科学利用,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遗产地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加快建立多方合作共赢机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使遗产地所在区域及周边社区群众公平地获得可持续发展机会,提升各方面保护自然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是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主动融入世界遗产事业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深度合作,科学组织遗产申报工作,完善专家参与咨询决策机制,强化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培育和预备项目库建设,实施动态更新和管理,全面提升世界遗产申报管理水平。中国作为负责任的缔约国,将切实履行公约,主动参与相关国际事务,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分享中国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全球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