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是“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县。一时间,城口“生态明珠”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在重庆,提到生态环境好,会想到城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口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变“生态颜值”为“经济价值”,用“资源禀赋”为“发展赋能”,奋力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篇章。
共抓大保护
建秀美宜居的家园
城口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好绿水青山,是城口的生态担当。
今年6月,一位城口市民在岚天游玩时,拍了一条“鱼翔浅底”的视频,引来无数人点赞。“鱼儿回来了”,这是城口实施全域禁渔的成果,也是城口高标准、严要求实施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城口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清澈见底,满是游鱼嬉戏。
在城口的莽莽群山中,生长着4900余种动植物。其中,最为出名的无疑是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的崖柏。崖柏曾被宣布在全世界灭绝,后在城口重新发现。2014年5月,崖柏扦插繁育及栽培技术得到突破,城口建立了全国首个崖柏扦插繁育基地,并结合退耕还林,引导咸宜镇明月村村民在还林地里种上了600亩崖柏苗,有效缓解这一世界极危级植物濒危境地。
如果说珍稀植物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那植树造林就是提升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年近七旬的刘尚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栽种的树苗数以万计,形成了数十亩山林,郁郁葱葱。老人白了头发,大山穿上了“绿衣”。在城口,像刘尚奎一样的义务植树造林员还有很多。截至目前,今年就已完成义务植树51.4万株,新增绿地面积7.48万亩。
重拳整治河道非法采砂,坚决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制度,与周边区县联动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在全市率先建立“路长制”……多年来,城口通过一系列举措,狠抓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领域实施“碧水”“蓝天”“田园”“绿地”“宁静”五大行动,真正做到了守好山、治好水、育好林、管好田、净好湖、护好草。如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城口干部群众的普遍自觉。
共享好生态
建休闲康养的逸园
对于吃“旅游饭”这件事,以前东安镇亢谷景区四合院森林人家的老板赵永兰想都不敢想。
时光回到几年前,亢谷所在地的兴田村,空有世外桃源般的山水风光,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后来,城巫公路打开了久闭的“山门”,东安镇在此打造了数十家大巴山森林人家,亢谷一跃成为小有名气的旅游地,走出了城口乡村旅游的第一步。
相较于亢谷的观光、避暑旅游,城口其他乡村旅游地更多地探索农文旅融合。河鱼乡以文化为“魂”,打造平溪农耕体验园,让游客于其中推石磨、摸泥鳅、转风车,体验农耕生活,找寻童年记忆。岚天乡立足于“游”,形成了落红溪、乡村欢乐谷等多个景点并串联成线,在饱观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纵情玩耍,放松身心。北屏乡则在“农”字上作文章,打造太平生态农业采摘园,亲手采摘果实之际,田园风光也能一览无余。三乡镇一乡一特色,处处皆不同,探索出了农文旅初步融合的发展模式。
今年4月,龙盘度假区推介活动举行,宣告龙盘度假区正式建成投运。活动之后,龙盘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迅速引爆市场,市民争相前往旅游“打卡”。
相较于河鱼、岚天等乡镇,厚坪乡明确了“1+7+N”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产业,与各个景点相互融合,包装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出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向成熟的“龙盘样板”。
在旅游产业不断提档升级的趋势下,亢谷景区也迈开了步伐。按5A级标准建设的亢家寨景区即将在今年投入市场,未来将会成为城口乡村旅游的“标杆”。
从跨出第一步,到农文旅初步融合,到走向成熟,再到扩展延伸,从亢谷出发,到亢谷拓展,发展的环线,正是城口生态旅游不断前进最为生动的映照。
共建新产业
建生态高效的田园
位于庙坝镇南坪村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中,王礼安夫妇正在玄参地里除草。在他们身前身后,数百亩玄参成行成列蓬勃生长、绿意葱茏,长势十分喜人。
自2018年起,天宝药业先后在龙田、庙坝、东安等乡镇推广建立中药材示范基地,与上海医药集团“联姻”后,这一进程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已建立起15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带动6100余人参与中药材种植,订单产值超过3亿元,“药材”从此变成了“药财”。
天宝药业是城口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而中药材产业只是城口生态农业体系的其中一环——“山上中药材”。除此之外,还包括“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中蜂百花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七项产业,它们共同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模式。
仅靠“巴掌田”“鸡窝地”,显然不能让产业进一步拓展。做好“山”字文章,开发山林野生资源,为城口提供了新的产业思路。
今年5月,由重庆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开发打造的核桃精深加工项目投产仪式在高观镇举行。野生核桃,这一曾经漫山遍野无人问津的“山野果”,摇身一变成了酿造优质野生核桃油的“金果果”。核桃精深加工项目,开启了城口农业发展的“新大门”。
去年冬到今年初春,城口各乡镇街道纷纷举行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大会,村民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庆祝丰收。拿着产业分红,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分红是城口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拓展、取得实效的标志,也从侧面烘托出城口产业的兴旺。如今,全县190个村(涉农社区)全覆盖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消除了“空壳村”。一幅多模式、宽领域的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共谋价值化
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是这两年城口最热门的词之一。旅游发展起来了,农业转型了,但城口没有因此止步,仍在广泛探索更多的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之路。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关键在“变”,关键在变出效益最大化,最终才能实现依靠生态富。
变,总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2018年10月23日,城口请进“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领衔的西南大学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拉开了城口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序幕。
开展全域生态资源普查是城口走出的第一步,进行了生态资源普查登记、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核算,建立了生态资源台账和数据库。
摸清了“家底”,就得有动作。岚天乡成为了第一块“试验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率先在岚溪村展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领头羊”,将山林、溪沟、闲置农房等资源量化入股,引进企业合股联营发展乡村旅游。75岁的村民廖桂全因此年均增收4万多元。不只是他,另外924名村民人人都成了股东,吃上了“生态饭”。
试验成功了,“三变”改革迅速在城口刮起了一股“旋风”。截至目前,全县已有44个村实施“三变”改革,惠及群众1.3万余户。
实践出真知,城口从此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探索。2019年,城口县与九龙坡区达成第一单森林覆盖率权益指标交易,城口获得经济收益,九龙坡获得绿化增量指标,实现了“我帮你种树、你帮我致富”,走出了一条转化共赢的新路。
同年,城口以8.34万亩森林资源作为资产入股重庆林投集团,在全市率先建设国家储备林,收储林地60万亩,达产后预计产值50亿元。同时,也让群众实现了“流转林地得租金、就业务工得薪金、木材加工得股金、发展产业得现金”。
未来,城口的绿水青山定会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
关键词>>>
心齐
“山莽莽里荒坡坡,绿油油里穷沟沟,凉爽爽里禅啾啾,苦凼凼里人愁愁。”这首曾经在城口广为流传的民谣,反映了城口人民曾经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现实与困境。近年来,城口县广泛发动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达到60%左右,对群众脱贫增收的贡献率达到76%。深化群众生态文明教育,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教育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讲法治、改习惯、美环境”生态文明志愿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收益者。如今的城口,“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邪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成为各级干部的普遍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老百姓的普遍共识,没有人乱砍一棵树、乱毁一寸林。
林茂
城口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36.1万亩,完成营造林149万亩。作为全市重要林区之一,森林面积达到358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5%,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两大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广袤的森林带给城口优良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十年居全市1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第一,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除此之外,城口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1个重要区域之一,保护区内有动植物4900种,其中有云豹、金雕、林麝等一级保护动物6种,有黑熊、大灵猫、金猫等二级保护动物35种,有崖柏、珙桐、红豆杉、川东灯台报春等国家一级、二级珍稀特种植物16.5万亩。
业旺
城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6.8%。近年来,城口不断探索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之路,让绿水青山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建成乡村旅游集群片区6个,提质发展大巴山森林人家2000家,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立足资源禀赋,构建起“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百花中蜂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的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格局,培育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2家、农民合作社627个、产业基地190个、家庭农场356个,因地制宜发展中蜂13.2万群,中药材36万亩,板栗、核桃、野核桃等干果70万亩。
路畅
城口地处大巴山深处,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才正式修路。到1997年重庆直辖时,城口公路总里程只有556公里,可谓“山重水复实无路”。近年来,城口坚持把改善交通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坚持“大办交通、办大交通”,打破对外交通瓶颈、疏通内部毛细血管,全力推进打通断头路、连通产业路、畅通旅游路、消除“卡脖子”路。建成“四好农村公路”2244公里,公路里程增加到4400公里,路网密度提升到134公里/百平方公里。对外实现与7个毗邻区县市都有一条或多条道路连接,对内实现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89%。高速、高铁项目取得重大进展,G69银百高速城口至开州段加快建设、通车在望,渝西高铁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城口至万源、城口至巫溪、城口至宣汉高速公路启动前期工作。城口将接轨全国现代交通网络,彻底改变“困守大巴山、孤悬渝东北”的局面。
村美
城口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改房、改厨、改沟、改圈、改厕、改陋习农村“户貌六改”2.3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2%。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39.9公里,建成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站24座、垃圾中转站6个,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3%。实施村庄绿化315亩,乡村沿途通道绿化美化245公里。全面实施“家家五干净、户户六整齐”清洁家园美丽乡村行动,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场次,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强化榜样引领,常态化开展“清洁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累计评选4409户先进典型,潜移默化推动群众转变思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国家级绿色村庄8个、市级绿色村庄40个、大美乡村市级示范片2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17个,乡村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