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满山苍翠,近看果实累累。这是重庆市巫山县运用科技手段改造挂果少的“铁核桃”树之后的景象。挂满枝头的核桃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果果”。
近年来,巫山县充分利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脱贫攻坚等政策,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种植核桃15万亩,涉及23个乡镇141个村。起初,由于品种不适合在当地种植,加上后期管护欠缺,大部分核桃栽植七八年仍不见挂果。2017年,巫山县启动低产核桃树高接换优试点工作,从改良品种、规范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有效解决了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杂乱、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等问题。
目前,巫山县已建成优质果园3万亩,4万亩果园今年普遍结果,4年生果树大多实现初产、5年生果树普遍投产,预计今年可产鲜果1万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
科学决策示范引领
巫山县聘请重庆市林科院、西南大学的专家团队对巫山发展核桃产业的适应性进行深入论证,通过小范围试点、示范,确认了巫山县适合发展核桃产业。
巫山县把核桃产业作为全县“1+3+2”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巫山县核桃产业发展方案(2021—2025)》和《巫山县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县发展核桃产业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嫁接改良、疏密稀植、重管轻剪等技术标准。成立核桃产业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日常技术服务。明确相关乡镇和行政村主要领导负责核桃产业发展,并确定专人分管,将责任落实到村、到人。核桃产业发展被纳入巫山县相关部门、乡镇的年度经济实绩目标考核。
巫山县对全县种植核桃的23个乡镇的141个行政村,通过培育种植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建设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培育多元化主体,实现核桃生产组织化、规模化。
近两年,巫山县政府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对核桃品种改良、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进行奖励式补贴,提高了全县核桃管护水平,做到“乡镇有示范基地、村有示范片”,通过示范引领,增强了农户种植核桃的信心。
科技攻关保驾护航
针对核桃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巫山县坚持院校地合作,开展科研攻关。
邀请科研院校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团队,为巫山核桃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巫山县在核桃品种选育、栽植标准、剪枝管护、果园管理、科学施肥、病虫防治等方面均取得突破,形成了新的技术规范体系。
经过筛选良种,确定了适宜巫山自然条件的核桃主栽品种“渝城一号”和配套品种“惠耀一号”,对全县3万余亩不适宜品种进行高接换种和品种改良。
大力推广稀植模式,替代密植栽培,将密植果园多余果树另行移栽,使果园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培育高大树型,改变矮化修剪,提高主干高度,实施轻剪,培育多层分枝高大树型,促进果枝生长,增强树体通风透光,利于高产。
规范果园管理,春季在核桃园种植牧草,夏秋两季割草养畜或覆盖果园,冬季清除园内杂草杂物、枯枝败叶,维护、维修园内水利设施。科学施肥,为核桃树提供营养保障。确定关键节点病虫害防治的药物选择、调配及交替施用方法。
巫山县通过会议宣讲、网络传播、现场演示等方式,开展核桃生产技术培训10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建立了生产主体与科技人员的快捷联系通道,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县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两年的组织动员、科研攻关、科技推广、激励引导,巫山县已种植的核桃树得到保存,核桃园得到科学管护,核桃树势增壮、树型变好,种植农户发展产业更有信心。全县已培育核桃生产大户26个、核桃龙头企业6家,组建了37个村级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核桃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更高、种植规模逐渐扩大。预计2—3年后,巫山县大部分核桃园将进入盛果期,按每亩产值3000元计,全县可产干果2.4万—3万吨,用于加工榨油和生产蛋白产品,产值可超过10亿元,将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记者董大法 通讯员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