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文化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凝聚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缓步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在新征程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行,我们更需要一以贯之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包含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意味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会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会不断增强。
当我们距离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近,便会愈发呼唤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当然不能缺少精神力量的支撑。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如何守住人民的心?《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人类的文明史中,以“文”化人是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能守护住人民的心,且文化所凝聚起的人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程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寄语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宋代大儒张载也说过:“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觉学习、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和思想肌理,生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用中国文化构建起中国话语体系,让世界更好地认识那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让这个伟大民族绵延数千载的精神气质汇聚为伟大复兴征程中坚实而磅礴的精神力量。
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古语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任何一个民族,在向着新的文明形态跃迁和发展时,都要回溯其来处,走回历史与文化的根源,去寻找奋发和前行的力量。哲学家总在追问这样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唯有知晓其从哪里来,方能明白其向何处去,从而真正地认识自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世界历史的轴心位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间的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大主要文明构建起了足以影响其文明品格的核心观念。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也认为,在公元前的第一个千年内,希腊、以色列、印度等均发生了各具特点的“哲学的突破”。古希腊的爱智者,印度的《奥义书》和佛陀,巴勒斯坦的犹太先知等,他们所创立的思想为人类文明史勾勒了蓝图,绘制了底色。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必须回到这里汲取精神力量,甚至可以断言,整部人类思想史就是一部“轴心时代”的注脚。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著名的诸子时代。2000多年前,中国出现了诸如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史盛况。恰如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些哲人所提出的观念也始终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观念,穿过历史的长河延续到现在,仍深深影响着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更深远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已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延绵不绝,在这悠久的岁月潮汐里经受无数磨难,面对那些惊涛骇浪般的苦难始终挺立起脊梁,坚定而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所培育、发展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锚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使中华文明在岁月长河中保持了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为什么我们的中华民族总能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为什么党总能在变局之中开创新局?党的百年历史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正是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伟大奇迹。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百年求索、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这伟大的新时代,更需要让这些历久弥新、亘古未变的观念指引中华民族的儿女们,让传统文化给予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说过的一段话。诚如总书记所言,回溯中国思想史的起源,两千多年前中国大地上的思想家所提出的诸多观念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如《易传》中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等;《论语》中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等;《道德经》中所言“以百姓心为心”,“善利万物而不争”等——这些观念仍然如同思想的星空一般,照亮并指引着今天的我们,安顿人们的生命和心灵。正是取自经典的这些观念,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结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迸发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和思想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而“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大论断力透纸背,恰如其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时代和实践的意义表述了出来,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发展路径,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新时代的十年发生了许多伟大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即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坚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思想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将日益繁荣。
实际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发展、弘扬,新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水乳交融、命运与共,深深地扎根在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在经历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责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念与信仰,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真正守护住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才能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