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双城‘链’事”系列报道,将在重庆日报全媒体阵营正式推出。
过去三个月,我们进园区、访企业、询专家、问部门……在巴蜀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实地调研活动。
通过调研,我们试图探寻这样一个答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要着力点在哪?
我们的目光投向了制造业。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是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
制造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2021年5月,重庆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提出实施制造强市的战略导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2022年底的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市委书记袁家军提出,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谋划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
今年1月28日,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举行。会议提出,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6月5日,在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重庆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
通过调研,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命门”在哪?
我们聚焦于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川渝两地协同,奏响产业链“协奏曲”。
2020年4月,两地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制造业)第一次会议,成立制造业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并设立首批6个工作专班。
2021年5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两个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同年12月,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上,川渝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
2022年6月,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上,围绕协同推进特色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川渝再次“握手”。
川渝两地的雄心是:“十四五”期间,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等方面推动深化合作,强化产业协同发展,联手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通过产业链协同,两地产业经济发展“1+1>2”效应初步显现——
截至2022年末,两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全国占比14%;汽车产量合计318万辆,全国占比12%;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14023.7亿元;重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2200亿元,四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4324亿元。
通过调研,我们试图迈过这样一道“坎”——在产业链协同上,川渝两地还面临哪些共性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我们选择了两江新区作为观察的主要“样本”之一。
为什么是两江新区?原因很简单: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和数字经济是川渝两地协作程度较高、发展成效较显著的产业,而该区这四大产业的“分量”都不轻。截至2022年末,两江新区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市总量的36.59%,电子信息产业占29.69%,装备制造业占10.58%,数字经济增加值约占三分之一。
于是,我们联合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踏上了此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双城‘链’事”调研之路。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以一叶窥全貌,为进一步增进产业链协同、促进川渝两地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从今日起,重庆日报推出相关系列报道,敬请关注。